健康之苑

      首頁>>健康之苑>>健康之苑>>正文健康之苑

      什么,窮人更容易得精神?。?/h1>

      日期:2017年04月07日      來源:網站編輯      瀏覽:10758次

      低收入家庭環(huán)境中長大的兒童更容易患上精神疾病,這是一個醫(yī)療界長期觀察到的現象。在近幾年甚至有不少研究通過影像學掃描發(fā)現,低收入家庭的兒童大腦構造都與收入更高的家庭長大的同齡人出現了不同。但是,這種不同仍然沒有得到非常明確的解釋,依然有不少觀點認為可能是環(huán)境因素:包括環(huán)境中的壓力、營養(yǎng)狀況、環(huán)境污染等等。

      然而最近,Nature報道了一項研究——之所以窮人更容易發(fā)生精神疾病,是由于貧窮把他們的表觀遺傳因素都改變了,他們的DNA使得他們生來就更容易患病。

      羥色胺轉運基因也會陷入貧窮

      這項致力于貧窮DNA”對精神疾病的影響的研究由美國杜克大學的團隊開展。由于精神疾病眾多,研究團隊選擇了在經濟收入較低的兒童中發(fā)病率較高的抑郁障礙作為追蹤目標。

      除了差別化的發(fā)病率,選擇抑郁障礙的另一原因是,現在已經能確定基因SLC6A4與抑郁障礙有絕對的相關性。該基因負責編碼一種轉運蛋白,這種蛋白能夠把大腦的信號分子羥色胺轉運到神經元中。

      為了避免不同人種中出現基因差距,這個研究組采集了18311-15歲高加索兒童的血樣,并且對他們進行了抑郁障礙和抑郁程度測試。同時他們通過大腦掃描來觀察和記錄這些孩子對壓力的反應。

      然后他們花了三年時間追蹤這些兒童的情況,多次重復上述操作。結果他們發(fā)現經濟收入較低的家庭的孩子,他們的SLC6A4基因的甲基化基團更多,這使得羥色胺的轉運減少,他們的大腦中的羥色胺含量對比起富足家庭的兒童更低,因此更容易導致抑郁障礙。并且他們指出,這種同個基因的不同改變,是在出生前就存在的。

      值得注意的是,羥色胺水平不止關乎抑郁障礙,實際上它與包括精神分裂癥在內的多種精神障礙有關。研究者只是為了便于追蹤和測試而選擇了抑郁障礙。

      陷入貧窮的脆弱染色體

      如果認為上面一個編碼轉運蛋白的基因太小的話,我們來看個大一點的遺傳物質——染色體。上圖中紅色的部分是端粒酶,它的主要作用是保護染色體不隨時間磨損。

      很不幸的是,近年發(fā)表在PNAS上的研究表明,窮人連用來保護染色體的端粒酶都更短……

      一開始,研究組調查了40名來自美國各大城市的9歲小男孩的染色體情況,發(fā)現家庭貧窮的孩子的端粒酶比家境較好的短19%。發(fā)現出來的結果有搞頭之后,這個研究組快速的把樣本量擴容到了5000,分析之后,他們發(fā)現,母親的受教育程度對家庭收入、兒童成長環(huán)境(包括家庭是否穩(wěn)定)有極大的影響。經過統計,高中以上學歷的母親的孩子,其端粒酶比高中文化以下母親生的孩子要長32%。家庭關系和生長環(huán)境動蕩不安的兒童與相對安定的兒童比較,他們的端粒酶短40%以上。

      那么這個用來保護染色體的端粒酶長短到底有什么重要影響呢?研究表明,這又與精神疾病有關。端粒酶的長短與大腦中羥色胺和多巴胺的轉運有關,端粒酶越短,其大腦中多巴胺和羥色胺的水平越低,抑郁障礙、雙相障礙和其他一些精神障礙的發(fā)生率就越高。

      被貧窮吞噬的大腦皮質

      如果說上述兩項研究對于貧窮的衡量用了一些比較復雜的參數,那么,下面發(fā)表在Nature的這項研究則完全就是用經濟收入來做標桿,測量對神經生理的影響。

      這群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者掃描了1099名兒童的大腦,在校正了年齡、性別、種族基因的差距之后,他們分析發(fā)現,家庭年收入低于25000美元的兒童,與家庭年收入15萬美元的兒童相比,大腦表層皮質直接就少了6%。他們進一步發(fā)現,對那些收入最低的家庭來說,幾千美元的收入差距就足以造成兒童腦神經結構的重大改變,尤其是在掌管語言功能和判斷抉擇功能的腦區(qū)域!并且,他們的測試顯示,兒童的認知功能,比如讀寫和記憶能力,會隨著家庭收入的下降而下降。


      如上圖,橫坐標是家庭年收入(單位美元),縱坐標為校正后的皮質表面積。當年收入低于5萬的時候,曲線變得更陡,在收入越低的區(qū)域,曲線變化率越高。正說明對最低收入家庭的兒童來說,幾千美元的年收入改變造成的神經功能影響非常大。下方的大腦地圖中,暖色調標示的是變化最急劇的大腦皮質區(qū),冷色調標示的是受收入影響最表淺的區(qū)域。

      雖然研究者也認為家長受教育程度與兒童腦皮質結構有關,但是在固化社會,受教育程度與家庭收入的關系本身就是正比。

      為了證明這種腦結構的改變不是由于后天營養(yǎng)的關系,研究者接著轉戰(zhàn)產房,他們掃描了44名剛出生不久的由不同收入家庭產下的女嬰的大腦。結果發(fā)現即使剛剛來到人世,低收入家庭的孩子的大腦就已經比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小了。

      人人生而平等?

      即使不考慮貧困中艱難的成長環(huán)境、生長中要面對的更多風險因素,光是從基因上、從剛出生的生理結構上來說,低收入家庭的兒童已經出現了趨勢性的與生活在富足家庭的兒童的不同。


      這幾項針對精神疾病、神經功能的研究更是指向了一件非常麻煩的事:如果貧困群體的數量加大,那么精神疾病的發(fā)病數量甚至發(fā)病率在總人口中都會增加。在一個社會中,基尼系數越大,貧困人口也會越多。從更大的角度來說,中低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之間也會出現該類疾病的發(fā)病率差距。并且由于整個國家社會層面的收入難以在短時間改變,無法通過改善外在環(huán)境來降低疾病發(fā)病率。

      最近美國剛好公布了醫(yī)療花銷,在胖人近三分之一的美國,最為花錢的醫(yī)療投入竟然不是代謝病也不是心血管疾病,而是精神病的治療。報告稱,2013年一年,美國在治療精神障礙上就花掉了2010億美元(約合13232億人民幣),花銷超過心血管疾病540億美元。

      中國的國民平均收入和醫(yī)療投入都遠低于美國,按照上述研究,精神類疾病的發(fā)病率很難比美國更低,而人口基數更是決定了患者數量數倍于美國。根據國家衛(wèi)計委發(fā)布的《中國的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白皮書中所述,中國衛(wèi)生總費用為24345.91億元人民幣,據《柳葉刀》援引衛(wèi)計委統計年鑒數據,其中僅0.3%用于精神疾病衛(wèi)生,即73億人民幣左右,投入僅有美國的0.5%WHO2014年發(fā)布數據稱,平均每4人里就有1人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擾(美國的統計數據與此吻合),2013年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于欣稱中國的精神疾病發(fā)病率已經超過17%

      從上述數據不難看出,即使按照最保守的數據估計,中國精神病患者的數量也有美國的3倍以上,而投入上,美國是中國的180倍以上。這就造成絕大多數中國的精神病患者無法接受治療,世界平均水平每1萬人有1名精神科醫(yī)生,中國每1萬人只有0.149名精神科醫(yī)生,《柳葉刀》統計稱,中國僅有8%的精神疾病患者接受過醫(yī)療。兒科醫(yī)生荒最近常常談,精神科醫(yī)生荒卻從上到下無人問津。其實這種整體的不重視,與上述三項針對不同收入階層的研究結果在原理上殊途同歸。

      甚至有醫(yī)生認為,中國近期的許多惡性傷醫(yī)事件中的精神疾病患者,也符合上述研究的趨勢,即傾向于來自較低收入環(huán)境。要減少這樣的悲劇,除了加大精神衛(wèi)生的投入,讓更多患者能及時收容,提高整體的國民收入,讓更多人脫離貧困,提高整體受教育程度尤其是女性受教育程度也是相當關鍵的。因為現在看來,提高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可以直接減少先天易患精神病的基因和生理狀況出現。


      關閉
      国产又色又爽又刺激的视频,国产黄片av在线播放,欧美日韩熟妇在线视频,天天综合网久久综合免费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