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年04月09日 來源:admin 瀏覽:10144次
一、兒童抽動癥的病因及表現
兒童抽動癥是多發(fā)于兒童期的運動性或發(fā)聲性肌肉痙攣,主要表現為不自主的、刻板的動作,例如頻繁地眨眼、做怪臉、搖頭、聳肩、做出咳嗽聲、清嗓聲等?,F在多主張把病程在1個月到1年者稱為暫時性抽動障礙;病程在1年以上的稱為慢性抽動障礙,在慢性抽動障礙中,運動性抽動和發(fā)聲性抽動應不同時出現。該病發(fā)病率約為1%~7%,有報告達4%~23%者,多見于學齡前及學齡早期兒童,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約為3~4:1。一般可短時間內自愈或經治療而愈,頑固者可延數年,甚至延續(xù)到成人。
病因:可能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1.體質因素 某些神經精神類型的兒童易發(fā)生本病,比如神經質、膽怯、多動、情緒不穩(wěn)定、對人對事敏感及有固執(zhí)傾向者。而且本癥常伴有不明原因的頭痛、腹痛及便秘、遺尿等,因此推測兒童抽動癥與兒童本身的體質因素有關。
2.精神因素 某些精神刺激可誘發(fā)本病,例如對學習要求過度、責備過多、家庭不和、感情上受到忽視或環(huán)境中某些緊張氣氛等,這些因素均可使小兒產生矛盾心理,抽動行為即是心理上的矛盾沖突的外在表現。另外,過分限制兒童的活動也可成為本病的誘因。
3.習慣及模仿 兒童開始的抽動表現可能是由于條件性的逃避反應,比如眼中有異物而眨眼,或模仿他人的抽動癥狀,日久形成了習慣。
4.其他 某些突發(fā)的疾病,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及腦部的輕微損傷也可成為誘因之一。有人認為該癥是兒童發(fā)育過程中的一過性不良習慣。
主要表現為不自主動作,影響部位及持續(xù)時間因人而異,最多見的是一種突然、短暫、重復、刻板的一群肌肉或數群肌肉的小抽動,表現為眨眼、擠眉、呲牙、做怪相、聳肩、轉頸、點頭、轉動軀體、甩動手臂等運動性抽動,也可為類似咳嗽聲、清嗓聲等發(fā)聲性抽動。一般情緒緊張時加劇,精神集中時減少,睡眠時消失。在某一個時期內常以同一個癥狀為主,有時可轉換為另一群肌肉的抽動,
即癥狀的變化性?;純撼0橛卸鄤?、注意力集中困難、睡眠差等心理問題。
二、小兒抽動癥的預防及治療
預防:避免對任何不良習慣的模仿,避免各種精神刺激,防治不良情緒的產生。
治療:包括心理行為療法、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
1.心理行為治療 應對兒童父母說明此病性質,不要焦慮緊張,這樣可以清除由于父母緊張和過分關注造成的強化作用。對兒童的抽動表現可采取不理睬的態(tài)度,使癥狀逐步減弱消退。不要反復不斷地提醒或責備孩子,否則會更加強化大腦皮層的興奮性,使抽動更加頻繁。應努力分散兒童的注意力,引導孩子參加各種有意義的活動。用肌肉松弛療法、操作性處理法等行為治療方法對清除抽動癥狀有良好的效果?;純涸诮邮苤委煏r要取得其家長及他本人的合作,并給家長以指導,以便協(xié)助治療。
對患兒病前的心理因素應詳細分析,找出可能的誘因,然后予以解決,例如家庭矛盾的調整等。父母對小兒的過度要求所造成的心理沖突和緊張情緒必須予以克服。若有學校因素,
2.藥物治療 首先要治療誘因,例如扁桃體炎、結膜炎、鼻炎、咽炎等。對抽動癥狀一般無需藥物治療,癥狀嚴重者可試用氟哌啶醇,對有嚴重焦慮情緒的患兒可服用安定等鎮(zhèn)靜劑。
3物理治療